ag电游地址

你的位置: ag电游地址 > 新闻动态 >
新闻动态
栀子治“心痛”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2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《本草备要.栀子.热厥(厥有寒热二症)心痛以平》:“丹溪曰:治心痛当分新久。若初起因寒因食,宜当温散;久则郁而成热,若用温剂,不助痛添病乎?古方多用栀子为君,热药为之向导,则邪易伏。此病虽日久,不食不死,若痛止恣食,病必再作也。”

首先得明确朱丹溪所论述的“心痛”并非现代医学中的心脏疾病,而是中医范畴的​​胃痛或心胃痛​​,多由寒邪、饮食积滞或郁热等因素引发。

​​“心痛”的中医病机与范畴​​

​​1.病位与病因​​

朱丹溪在《丹溪心法》中指出,“心痛即胃脘痛”,其病机与胃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。

​​初起病因​​:多因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(如寒饮、冷食)导致胃气郁滞,引发疼痛。

​​久病演变​​:病程日久,寒邪或食积郁而化热,形成“热厥”或“火邪”,表现为灼痛、口干、便秘等症状。

​​2.与现代疾病的对应​​

​​(1)急性胃痛​​:对应现代医学的急性胃炎、胃痉挛等,因寒邪或饮食刺激诱发。

​​(2)慢性胃痛​​:可能与慢性胃炎、胃溃疡等相关,因长期郁热或痰湿阻滞所致。

朱丹溪的该段理论核心在于区分心痛的新旧病程,并强调栀子在治疗中的作用。新病因寒或饮食所致,需温散;久病则郁而化热,用栀子引热药下行,避免助火。同时强调病后饮食控制以防复发。此段重点提到使用栀子作为热药做向导,治疗热厥心痛。

朱丹溪(朱震亨)是元代著名医家,其治疗心胃痛的学术思想在《丹溪心法》等著作中体现为“分新久论治”理论。以下是对这段原文含义的解析及延伸:

一、核心学术观点:​​分新久论治​​

​​1.初起因寒因食​​

若心痛初发,多因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诱发,治疗宜用​​温散或温利​​之法(如桂枝汤、九痛元等),以驱寒邪、消食滞。

​​2.久病则郁化热​​

病程日久,寒邪或食积郁而化热,形成“热厥”或“火邪”,此时若继续使用温散药(如干姜、附子),反而会​​助火添邪​​,加剧疼痛。

​​3.治法转变:清火伏邪​​

针对久病化热,朱丹溪主张以​​栀子​​为君药,辅以生姜汁、川芎等,通过“热药为向导”引导热邪伏藏,使病邪易退。例如:

​​栀子​​:炒黑后清三焦郁火,缓解热厥心痛。

​​川芎​​:活血行气,增强止痛效果。

​​生姜汁​​:辛散开结,防栀子寒性过甚。

二、临床用药特色

​​1.栀子的灵活配伍​​

栀子常与​​劫药​​(如元明粉)同用,增强止痛效果,但需注意中病即止。

痰湿郁结者,配二陈汤加苍术、川芎;痛甚者加干姜,体现“反治”思想。

​​2.饮食调护的重要性​​

朱丹溪强调“病安之后需节制饮食”,尤其忌食生冷油腻,否则易复发。如《医学正传》指出:“若痛止恣食,病必再作,勿归咎于医。”

三、后世影响与争议

​​1.学术传承​​

清代医家汪昂在《本草备要》中继承朱丹溪理论,将栀子列为“泻心肺三焦之火”的核心药,并强调其“治热厥心痛”的独特功效。

现代《中华脾胃病学》将左金丸(黄连、吴茱萸)作为肝胃郁热型胃痛的经典方剂,亦源于朱丹溪的清热伏邪思想。

​​2.争议与补充​​

部分医家认为“久病必热”过于绝对,需结合体质辨证(如虚寒体质久病可能仍属寒证)。

《幼科折衷》提出“心胃痛必用温药”,强调温通气机,与朱丹溪的清热法形成互补。

四、经典案例参考

​​案例 1​​:寒邪初袭致胃痛,用温散药(如桂枝汤)后痛减。

​​案例 2​​:久病化热,用栀子 15 枚炒黑 + 生姜汁煎服,痛立止(《古今名医汇粹》)。

​​案例 3​​:复发性胃痛,因患者饮食不节致复发,需配合香砂养胃丸调理。

五、延伸阅读建议

《丹溪心法》中“心痛即胃脘痛”的论述。

《本草备要》对栀子“解热郁,行结气”的药性解析。

《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·朱丹溪》中关于“郁热论”的深度探讨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